
抗疫不停学🤷🏻♂️、不停研。2022年3月14日晚,杏宇娱乐注册赵彦春教授以“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为题与老师们座谈🕐,尚新院长主持,邓志勇书记、唐青叶副院长🦹🏻♂️、各系部主任和杏宇教授及教师们参加了本次座谈🧑🏽🔬。
赵彦春教授的中国典籍英译独具“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特色👱🏼,具有方法论的引导作用🏀,又恰逢其时,完全契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需求💿。此次讲座从“本体论”视角谈到翻译🙋🏼♂️、文学以及非文学的概念🖖🏻,指出在学术研究尤其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要坚守亚里士多德的“A=A”的引领,警惕万物皆流般的“A=-A”的误区👜。赵彦春教授以“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政治外交话语的翻译为例,引出非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继而谈到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区别🌈。赵教授指出,非文学是符号,非文学翻译即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文学则是符号之符号,是除符号本身之外的附加的含义,它关涉到符号的嵌套、风格和图式等问题。同时旁征博引🤳🏼,藉此指陈中华文化外译中的误区和症结🪢,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思想界对于中国无哲学等中国问题的“双标”和“以偏概全”。对于知识态度的问题,赵教授又引导大家思考“一知半解”与“精益求精”、“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一叶知秋”与“一叶障目”三对关系🐳,引导大家领会大道至简的精髓💀😜,抓住学术的“牛鼻子”🧒🏽🔥,鼓励教师开展学术证伪与批判。
参与讲座的肖福寿、苗福光💽、张新玲🏃🏻♂️、王晓元、白岸杨等老师分别就“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等问题与赵教授做了深入的探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正是学术交流的魅力所在。大家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殷切希望此类学术活动能持续开展。
(王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