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一)👘:徐乙(15级本科生)
题目:《十九号房间》中苏珊之死的社会、家庭与个性因素
主讲人(二):曾侨丽🧑🏼🚒:(18级研究生)
题目:出走与回归:论《飞越大西洋》中的世界主义
主讲人(三):王苗👨🏽🦱:(17级研究生)
题目:模态对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语块附带习得的影响
主讲人(四):连蓉:(18级博士生)
题目: 韵不绝🦸🏿♀️,诗乃存——“以诗译诗🦸🏿♀️🫃、以韵译韵”方为正道
每人发言时间为15分钟。
时间🙅🏼♂️▪️、地点⬛️:
2019年9月25日(周三)13:30-15:30
宝山校区C512会议室
主办:杏宇
主讲人(一)徐乙:《十九号房间》中苏珊之死的社会、家庭与个性因素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段由苏珊和马修谨慎建立、细心维护却以悲剧告终的婚姻。他们虽然在婚姻中充分吸取了别人的教训,保持和睦与理性沟通👨🏻🔧⛹🏿♀️,尊重彼此的独立与自由,但最后仍然酿造了苏珊之死的悲剧。本文通过对小说的文本分析,挖掘在看似相敬如宾、平静如水的婚姻关系背后导致苏珊自杀结局的社会根源💃🏽、家庭背景与个性缺陷。
主讲人(二)曾侨丽✨:出走与回归🕵🏻♂️:论《飞越大西洋》中的世界主义
摘要🧑🏼✈️: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小说《飞越大西洋》借助多重叙事视角,横跨欧美两个大陆🧑🏽✈️、三个世纪😇,将三段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四代虚构的爱尔兰裔移民女性的个人故事并置🧝🏽♂️👯。从莉莉·达根出走爱尔兰来到纽约到她的女性后裔逐步回归爱尔兰💨,故事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全新的世界主义思想。本文以奎迈•安东尼•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为视角,认为该小说书写了一种“新”的世界主义,揭示出世界主义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以女性为代表的个体🫰🏽、爱尔兰与世界主义之间的联系🍥。
主讲人(三)王苗:模态对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语块附带习得的影响
摘要🚣🏼♂️🎭: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听说读写每一项语言技巧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附带习得是二语学习者拓展词汇的主要途径。在已有的研究中,鉴于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就教学的角度来说单个词汇的教学的操作性是非常强的。但是,事实上,语块🧘🏻♂️,即“形式和意义相对固定🌗,语言学习者以整体的方式在大脑中存储和提取使用的多词组合”,在本族语语言者的话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不同的输入模态对中国二语习得者的语块附带习得的影响🧑🏻⚕️6️⃣,通过对上海某高校的约70 名学生实证性研究数据证明不同输入模态对语言习得者的语块习得有影响🧎。
主讲人(四)连蓉🧑🏻🍳:韵不绝,诗乃存——“以诗译诗、以韵译韵”方为正道
摘要:“译诗要不要译韵”争讼已久,于今为烈🎭。就汉语古诗英译而言,对韵译的认识尤其混乱🧑🏼🦰🚶🏻♂️➡️。本文就韵译反对者给出的三个原因给出具体回应,通过对四言体古诗、五言体古诗、七言体古诗👩👩👧👧、五言律绝、七言律诗、七言律绝和七言律诗这七类古诗的韵译实例展开样例分析,提出了汉语古诗英译中具备实操性的韵式类比方法和节奏类比方法,佐证了“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可行性,只要用韵于巧就能有机会再现原诗的诗意和诗韵,由此勉励译者树立“以韵译韵”的意识🙍🏿,但不可因韵害义👨🏿🏭,须得困知勉行。